第三章 我便是炬火!
三國之銀狐 by 玩蛇怪
2023-11-19 15:30
章武元年十月,黃門鄉置縣。
章武二年春。
如果從沙河南面的坡子山往北俯瞰整個黃門鄉的話,就會看到無比壯觀的景色。
往北是壹望無際的農田,農夫挑著糞水走在田間,每道田埂都有水渠,水流順著沙河緩緩往南流淌,灌溉了這壹片廣袤而又富饒的土地。
用夯土堆砌,上面覆蓋著黑瓦的土屋到處都是,院落宅子星羅棋布,外面用柵欄圈著,後門還開墾著幾片菜地。
成群結隊的牛羊被人驅趕著往東面的山坡河流草地邊,更遠的樹林郁郁蔥蔥,風景獨美。
再往北看,就是另外壹番模樣。
沙河以北沿著河邊建起了長達四五裏的街市,街市最早的時候僅僅只在黃門莊園外,不過壹百多丈長。
但現在卻壹路往北延伸,已經東西橫劃出了兩條長街,南北豎劃出三條短街。
河岸的樓房雖然以平房居多,但也不是沒有兩三層樓的樓房,坊間招牌林立,各類形形色色的商賈、腳夫穿梭其中,給它帶來特有的繁華。
黃門鄉並非以農立縣,這裏發展農業其實並不是特別好,因為沙河不是什麽大河,壹旦遇到旱災水流量低容易造成糧食減產。
所以它的農業上限比較小,最多也就能開墾出不到十萬畝田地,與普通壹座縣能開墾出幾十萬畝地相差還是太遠。
但它的獨有優勢就是土地資源和礦產資源比較豐富,距離桐柏山較近,沈晨最早的時候就利用這裏得天獨厚的地勢,發展了陶瓷業、釀造業和冶鐵業。
經過十多年的繁榮發展,大量手工業從事者聚集於此,瓷匠、鐵匠、木匠、皮匠等,將這裏變成了壹座常住人口四萬人以上的小城市。
如果算上野外的農業從事人口,黃門縣的總人口大概在五萬左右,跟漢朝頂峰時期,壹座地方普通的縣城總人口差不多了。
所以它從鄉置縣,也合情合理。
只是也僅限於此。
地理位置加上區位環境,頂多將它變成壹個區域性的商業縣城,而無法形成像襄陽、成都、夏口、建業那樣的大型商貿中心。
沙河的體量造成了大規模商船運行不太現實,如果手工制造品產出過多,就得走陸運。
陸運成本又遠遠高於水運,因此交通劣勢下發展成縣已經頂天。
但即便如此,原本只是壹片荒野的沙河黃門亭,現在卻變成了壹座沒有城墻的縣城,也足夠證明了黃門鄉給這裏帶來的繁榮與昌盛。
沈晨被劉備新任命為西方大都督,總督益州、涼州和關中軍事之後,並沒有第壹時間就啟程前往西涼,而是回到了黃門縣,向父母拜別,與親人團聚壹段時間,再召集諸多弟子,授幾堂課。
時光荏苒,歲月變遷。二十多年的時間過去,很多當年跟著他們壹起南下的族老已經病逝或者老死了,像宗族長者鄧茂、鄧楷等人早就死去,就連鄧洪都已經五十四歲了。
如今鄧洪已是新任荊州牧,雖然州牧、郡守等地方長官按照新制度已經軍政分離,不再擁有軍權,且增派了大量州牧丞、州長史、郡丞、郡長史等副官分主官權力,但還是地方民政首腦,權力亦是非常大。
新任的黃門縣令是李求,沈晨的壹名弟子,當年他在隆中鄉跟著十二歲的沈晨讀書的時候,才十四歲。如今也三十七歲了,在這個年紀他算走得慢的,因為沈晨很多弟子都已擔任五六品官職。
其中周不疑因為當初在魚梁洲上優秀的表現,阻擊於禁二十多天,掩護百姓撤退有功,先是被提為南陽太守,然後是荊州州牧丞,最近的動向,大抵可能要去荊南壹帶擔任州牧。
是的。
現在荊南要劃出來了。
原來的荊州地盤太大,不利於管理,因此三省建議,把益州、荊州、揚州壹分為二,南北都設立出兩個大州出來。
這個建議已經得到了三省政務首腦丞相諸葛亮和劉備的認可,目前朝廷還在對地形劃分進行勘測,預計明年下半年或者後年上半年,大漢就又能多出至少三個州。
沈晨在章武元年年底接下了新差事,眼看年關要到,先回家過年,壹直到章武二年春二月,他才即將準備正式出發,啟程前往西涼。
跟隨他出征的除了沈桃率領的三千黃門卒以外,還有趙雲部、龐德部約兩萬余人,於禁是副將不領兵。
大量的物資、軍械、設備都已經裝船,所有人都已經整裝待發,等待著命令。
然而在二月二日上午食時末刻,春風吹拂著大地的時候,沈晨卻並沒有隨船行動,而是在黃門縣東南郊外的壹片巨大草地上,給學生們上最後壹課。
這裏是沙河的下遊地區,靠近桐柏山山區,森林茂密,植被繁茂,在沙河南岸有壹顆很大的柏樹,枝葉遮天蔽日,得有數百年歷史。
柏樹下沈晨盤膝坐在地上,他的面前烏壓壓弟子上千人,每個人都緊挨著,圍城壹個大圈,在裏面的弟子靠得更近能聽到他說話,但外圍的弟子其實也就只能遠遠看著,聽不清楚。
在沒有擴音器的年代,想上這樣的大課本身就不現實,所以古時候老師授課,最多也就三四十個學生,孔子門徒三千不代表三千人壹起上課,只是他教過三千學生而已。
學生們手中都有壹本書,那是沈晨新完本的《人論》,在思想哲學上探討人本身在天地萬物間的存在關系,以及關於邏輯辯證這方面的思維規律的壹門新學說。
其實也不算新學說,儒家的邏輯學並不嚴謹,孔子和孟子在這方面水平不高,只有荀子的《正名》篇才正式探究了邏輯問題,這樣加上《墨子》邏輯學,壹同構建了世界三大邏輯體系中的中國古典邏輯學體系。
但在唯物辯證法面前,還是略遜壹籌。
沈晨辯經之所以百戰百勝,原因就在於辯證法的出現屬於降維打擊,跟邏輯學都沒弄明白的漢儒們比起來,可謂是吊打。
這段時間他就壹直在講辯證法,提出了仁愛、禮儀、孝道、公正、法治、人本、博愛、厚生、公平、正義、誠實、守信、革故、鼎新,文明、和諧、敬畏等理念,構建出了融合大量各學派精華,去其糟粕的沈學思想。
“敬畏上蒼,敬畏祖宗,並不是告訴大家這世界上真的有鬼神,有妖魔。而是要告訴大家,先祖和神靈它本身就代表了人的根源和人性的折射,先祖披荊斬棘的傳承,才有了我們今日。”
“而神靈是壹種什麽東西?是人對未知東西的壹種想象,或者對自己內心願望的壹種投影。甚至神話裏的任何形象,本身就是人,乃至於人性的壹面,它是壹個具象化的表達。因此所謂的神,都是我們人通過壹面鏡子照出來的另壹面。”
“神話故事裏,神靈拯救了世人,雨神為大地帶來雨水,火神讓我們能夠吃上熟透的事物。五谷之神讓我們風調雨順,吃上可以養育我們的莊稼。可這些都是神靈的賜予嗎?不是的,是先祖們在大自然中尋找的規律。”
“所以神靈其實就是人性的善意凝聚出來的東西,讓妳們去敬畏神靈和先祖,尊敬神靈和先祖,不是為了告訴大家,神靈真實存在,而是讓人們心靈有壹個寄托,從而讓神靈代表的善意能折射給我們。”
“就像某人在準備犯罪之前,如果能夠想到他的父母祖先,曾經教誨他應該堂堂正正做人,又想起了舉頭三尺有神明,神靈在上天會註視著他的行動,敬畏之下最終選擇停止犯罪壹樣。”
“這就是心靈寄托給人們帶來的安慰和信仰,人應該有信仰,如我是妳們的師君,教導大家擁有世間壹切的善,當有壹日妳們想要去行惡之時,想到了我,畏懼於我如果知道了妳做出了惡行,會將妳逐出師門,妳放棄了行惡,那麽我的責任就做到了。”
沈晨環視著周圍的弟子,盡量用壹種低沈卻洪鐘般的聲音說話。前面的弟子每個人都手中拿著紙筆,迅速地將沈晨說的每個字抄下來,然後快速地傳遞給後面的學生們。
所有人都沒有說話,默默聆聽,如果實在聽不到,就等著前面的師兄把沈晨講的話傳遞過來,有的會抄寫,有的會研讀,還有的繼續傳遞下去,在很短的時間內,壹段話的內容就能抄出上百份紙條,讓上千名弟子每個人都看到。
窸窸窣窣的傳抄聲不絕,沈晨就繼續等待著,壹直等了壹刻鐘的時間,等到所有弟子都聽到了這段話之後,他才又繼續說道:“人的存在在於思考,思維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。”
“商周春秋時期,大多數百姓都沒有姓。他們壹生之中什麽事情都不知道,唯壹能做的就是種糧食,然後聽從‘士’的調遣,跟隨諸侯去打仗。”
“他們難道不是人嗎?但在行為上他們就像是壹群分工協作的螞蟻,只會聽從上面的調令,不懂得思考。”
“思考的來源又是什麽呢?是知識,是教育,所以上層權貴掌握了知識和教育能力,他們就成為了權貴。世家門閥之所以能壹直剝削底層百姓,就在於他們有他們自己的家學,可以讓家族的人永遠獨享學問。”
“我認為,在幾千上萬年前,漢人的祖先應該是壹群茹毛飲血的野人。就像是野獸壹樣,對什麽東西都懵懵懂懂,形成了部落,壹起生存下去。”
“但總有人慢慢學會了思考,於是有壹群人找到了建造房屋的辦法可以讓人們走出巢穴,找到了火焰可以燒烤食物,找到了種子可以種植稻谷,找到了藥材可以治病救人。這便是有巢氏、燧人氏、伏羲氏、神農氏、軒轅氏五大人文初祖的由來。”
“如今到大漢,漢人已經形成了璀璨的文明。但這還不夠,因為思維的程度還不夠,思想的理念還不夠。知識被少數人掌握之後,他們就站在了所有人的頭上,開始發號施令,全憑自己的喜惡做事,不顧及天下人民。”
“底層百姓是人,與我們壹樣的人。我的很多弟子都是黔首出身,如果沒有知識,那麽妳們壹輩子也會渾渾噩噩下去,但我卻把妳們收為弟子,傳授妳們知識,妳們知道這是為了什麽嗎?”
沈晨環顧眾人,弟子們沈默許久。
鄧艾認真說道:“是為了能夠有更多的有識之士,壹同傳播師君的思想。”
“是也不是。”
沈晨搖搖頭:“如果壹個國家想引起變革,就應該有更多的明白事理的人出現,壹起向著壹個偉大的目標共同進發。不管是教導百姓,還是治理地方,都應該有知識。但這並不是想讓妳們為官,而是想告訴妳們,從黔首中來,到黔首中去。我希望妳們既然是出身於黔首百姓,那就應該在成為知識的擁有者之後,繼續想著為百姓做事,有壹分光就發壹分光,有壹分熱就發壹分熱。而不是為了幫助妳們完成階級遷躍,讓妳們成為了官員權貴,就可以站在百姓頭上作威作福。這並不是我的初衷,如果有人違背了我的初衷,我門下弟子想通過掌握知識成為世家權貴,那麽這是我的失職,他也不配成為我的弟子。”
“是。”
眾人齊齊拱手。
就在這個時候,不遠處的沙河上,緩緩行駛來數艘船只。
沈桃就站在船上,遠眺著南面的人群。
今日是該出發的時候,他們將從沙河進入淯水,然後南下至襄陽,再走水道進入川蜀。
沈晨緩緩從地上站起來。
他起身,身邊和遠處所有的弟子也都起身,人群自動分開壹條道路。
“師君!”
弟子們同時拱手行禮。
沈晨微點下頜,然後邁步其中,環視眾人,留下了壹句話。
“願大漢百姓都擺脫冷氣,只是向上走。不要聽自暴自棄者的話。能做事的做事,能發聲的發聲。有壹份光,發壹份熱。就令螢火壹般,也可以在黑暗裏發壹點光,不必等候炬火。”
“師君,若沒有炬火呢?”
“我便是炬火。”
沈晨登上了船只,留給了弟子們壹個高大寬厚的背影。
船隊緩緩向著西方駛去。
所有弟子都默默註視著他的離開,直到船隊消失在了沙河盡頭,也久久不願意離去。
若大漢沒有炬火,他便是炬火。
猶如黑夜中的壹盞明燈,照亮著所有人前行的道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