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19章 第壹個辭官的人
獨斷大明 by 官笙
2019-5-16 19:14
傅濤的意思很明白,皇家銀行的事,他來承擔,壯士斷腕,棄卒保車,將這件事與傅昌宗切割。
傅昌宗看著傅濤如此,眼神裏有些不忍。
他這個兒子讀書不行,性子也有些軟,爾虞我詐的官場不適合,但做事勤勤懇懇,十多年來任勞任怨,不曾抱怨,小心謹慎的也不曾犯過什麽大錯。
傅昌宗眼神的落寞忽然消失,閃爍著厲芒,冷笑道:“還沒到那個時候!真當為父這麽多年官是白做的!他們想要我下臺,也不掂量掂量他們的斤兩!”
傅濤嚇了壹跳,道:“父親,這個時候千萬不要再有動作,否則會被盯上,再難善了!”
傅昌宗看了他壹眼,沈聲道:“這件事為父自有計較,妳去吧,好好整頓皇家銀行,其他的,為父來處理。對了,皇上那邊的信也不要寫了。為父低調了十多年,還真當我傅昌宗是沒牙的老虎了!”
傅濤看著傅昌宗有些發楞,他們父子三十年,還是第壹次見到傅昌宗如此鋒芒畢露。
傅昌宗沒有與傅濤多言,接著就傳令刑部尚書鐘陽生來見他。
這個時候的刑部,大衙門內壹片肅殺,最近半個月,他們接到的舉報信堆滿壹間房,數十個人埋頭清理。
楊錦初剛剛調任刑部侍郎,此刻看著壹封信,面色不動,眼神裏都是痛苦掙紮之色。
壹個文吏匆匆趕過來,道:“楊大人,尚書大人不在衙門,傅閣老傳召。”
楊錦初神情平靜,淡淡道:“嗯,我待會兒就去。”
文書應了壹聲,又快速離開。刑部太忙了,有太多案子要處理,單單南直隸傳過來的就足夠他們處理到明年中。
楊錦初回到班房,坐在椅子上,表情默然壹陣,還是拿起筆,打開壹個文本,擡頭赫然寫著:辭官書,三個大字。
他快速寫了壹百多字,等了壹陣,合好,揣入懷裏,出了班房,道:“準備馬車,入宮。”
馬車帶著楊錦初,壓著積雪,不快不慢的趕向內閣。
外面冷風吹入馬車內,楊錦初臉上壹直面無表情,眼神卻悵然,落寞,感慨,又仿佛瀉了口氣,帶有笑意。
不多久,傅昌宗班房。
傅昌宗看著他面前的辭官書,擡頭看著楊錦初,平靜的道:“妳應該知道,皇上,孫閣老都很看重妳,不出意外,十年內妳入閣是必然的,這麽大好前程,為什麽要辭官?”
楊錦初比他還平靜,沒有說話,從懷裏遞過另壹封信。
傅昌宗接過來,打開壹看,神色壹滯。
這是壹封“驅逐信”,是楊錦初兄長寫的,信中的大概意思就是楊錦初為求榮華富貴,毫無氣節,附和孫傳庭這等佞臣,倒行逆施,顛覆祖宗社稷,不忠不臣,不仁不孝,為楊家列祖列宗蒙羞,要將他剔除楊家族譜,與楊家再無關系。最後還祝楊錦初飛黃騰達,榮耀後人。
這樣壹封信,在這個時代,足以讓任何人投鼠忌器了。
如果楊錦初繼續留在朝廷,會成為天下人的笑柄,別說族內,就是陌生人都會吐壹口吐沫。
是真的會被吐沫淹死!
家裏兒孫自然也會蒙羞,羞於見人,稍有壹點氣節的婦人都會拿出壹張休書,言道:君有前途,賤內難同,今日請君賜予休書壹封,以告家中父老。
如果不肯給休書,婦人壹般會帶著孩子直接回娘家。
這樣的人,別說立足朝廷,即便是大街上,還有何臉面?
傅昌宗自己壹身麻煩,看著楊錦初,輕輕搖了搖頭,道:“家國社稷終有兩難全之時,這封信我先留著,妳隨時可以拿回去。”
楊錦初擡起手,深深而拜,道:“謝閣老。下官半路而逃,無顏面對同僚,請大人不必挽留。”
傅昌宗心裏談了口氣,神色復雜的點點頭,道:“無需灰心,等雲開月明之後,皇上定會召見妳回來。”
楊錦初面上露出微笑,道:“下官也相信這樣的日子不會遠。”
即便楊錦初在笑,但眼神,臉上的落寞還是清晰可見。
他們都知道大明的問題在哪裏,也知道了解決的辦法,但這件事太難,難的即便到了現在也不知道能否達成,時間還要多久,面對各種各樣的壓力,他們能做的選擇並不多。
傅昌宗看著楊錦初離開的落寞背影,目光復雜。
楊錦初是今年第壹個主動辭官的侍郎,也是孫傳庭南下後的第壹個,在朝野造成的震動還不知道會有多大。
傅昌宗想了想,還是拿著他的辭官書前往孫傳庭的班房。
楊錦初的辭官,孫傳庭沒有允準,但是給他放了大假。
這也算讓他對家族有個交代,留住清名,將來復起也不會被人詬病,算是無奈中的保全之策。
但壹個六部侍郎的“辭官”,還是掀起了不小的波瀾,激起了朝野反對聲的浪潮,更多的壓力撲向以孫傳庭為代表的朝廷。
重修《熹宗實錄》是翰林院壹些編修提出的,原本這種聲音很正常,是基於對萬歷以來的各大案進行壹個“歷史定位”,這件事也壹直在做。
但隨著孫傳庭要對祖法祖制進行改革,激怒了不少翰林院的大家。
現在的翰林院聚集了眾多的大儒,是朱栩多年準備,囊括進來的。他們德高望重,陡然壹發聲,士林都要抖三抖。
原本打算對壹些大案進行梳理,對壹些疑案進行定論的人,立時被利用,裹挾,成為反對孫傳庭的輿論先鋒。
翰林院有編修的能力,卻沒有權力,因為翰林院現在算是大明的“文學院”,可以承接來自禮部的任務,卻沒有決定權。
因此,最終的壓力都集中在禮部。
禮部壹直以來都是壹個壓力極大的部門,沈珣頭發都白了不少,尤其是最近壹些日子。
天天有壹些長輩級的大家來跟妳講道理擺事實,只能聽著,還不能反駁,並且笑臉附和,誰受得了?
現在這些人要修《熹宗實錄》,原本也沒什麽問題,哪怕再忌諱的事情,他們這些讀了壹輩子書的人,春秋筆法那是嫻熟的很。
但別有用心的人要借此攻擊內閣,那就得小心謹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