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祚高門

衣冠正倫

歷史軍事

仲夏五月,天青日烈,幾縷細風,難驅暑意。 遠山綿延,有桃李橘杏依山而生,清流潺潺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561章 塵埃落定

漢祚高門 by 衣冠正倫

2019-5-17 15:13

  “我知維周妳素來坐言起行,有應必果,能托以大事!但還是沒想到,居然這麽快就有了回響!”
  殿內,皇太後滿臉振奮之色,幾有坐臥不定的姿態,而望向沈哲子的眼神則充滿了贊賞:“沒想到,實在是沒想到!維周妳居然這麽快就在賊宗鄉裏有所布置,且能有所斬獲!我真是、真是所托得人!佳婿如此,實在無憂!”
  沈哲子入見這不長的時間裏,類似贊賞之語聽過不止壹遍,可見皇太後心情之振奮。見此狀,他也並不多作解釋王興之的死只是壹樁意外,由得皇太後這麽誤會著,對其復仇之心也是壹種舒緩。
  “不過,王門豚兒慘遭殺戮,維周這裏應該也是麻煩不小吧?烏衣巷裏多有肅殺,近來我也有聞。即便不以匡正公論,單就門戶之私,維周妳矢誌銜恨,不忘舊仇,我就絕不會坐望妳孤身應敵!兩個孩兒尚是弱小不堪使用,但父仇在前,他們也不能置身事外!維周妳要有什麽需要,盡管開口!”
  講起舊怨,皇太後又忍不住眼眶壹紅,可見不能釋懷。
  “關於仇事,臣早先已有所論,頑疾就緩,不應操之過急。王處明大逆,今日收其子侄,不過稍補前債。也請母後壹定要稍安勿躁,恭順天道者,天道有助。世間橫逆,或得壹時猖獗,久則必衰!無論是王門,還是羯奴!臣所受先帝恩重,此生矢誌滌蕩寰宇,還鼎故國,初心始終不忘!”
  沈哲子深知局勢權衡之類皇太後既聽不懂,也不感興趣,所以也是常備雞血隨時噴灑。
  待見皇太後神色更顯振奮,他便又轉言道當下的境況,笑語道:“至於麻煩,有是有的。畢竟王門中朝舊勛人望俱是崇高,過江來又曾半掌東南,分禦鼎器。但如今也算是雲開霽出,或還尚有壹二首尾,但所害已經不大,不足介懷。”
  皇太後聽到這話,更加笑逐顏開:“王門痛失嫡子,徒自擺出浩大聲勢,結果卻波瀾不興,怨望我佳婿緩步邁過,原來其家也是門庭早朽,虛名徒負,當年盛況不再,要為後起避讓壹席!”
  聽到皇太後這感慨,沈哲子眸子也是忍不住壹亮。這就是他今次寸步不讓的最大收獲!就連皇太後這麽壹個缺乏政治智慧的人都能意識到的問題,時人但凡有壹二智計,怎麽可能會想不到!
  可以說,在沈家崛起的道路上,這壹次意外是王氏最後壹次遏止沈家上升空間的機會,錯過之後便不可再追,不只影響會有漲消,這個結果落在時局中每壹個人眼裏,各自也都會生出利害的判斷和權衡!
  時局中絕大多數人,其實對於波瀾之下那暗潮的碰撞都很難有壹個清晰的認識,只能通過眼見的蛛絲馬跡來判斷未來時局的走向。烏衣巷裏陡然劍拔弩張,氣氛讓人不寒而栗,可是在僵持了大半個月後,壹切卻又悄無聲息的歸於平淡。
  與事者雙方,都沒有站出來做什麽明確的解釋,但在應該知道的那些人裏,已經不再有秘密。而作為旁觀者看來,則就是又有門戶站出來挑釁王氏權威,結果則是安然無損!
  接下來的壹段時間裏,都中復又歸於平淡,壹切回到了原本的正軌上。臺中雖然沒有王導主持,但也是各司其職,井然有序。
  建康城的營建也在繼續,雖然因為冬季到來難於動土,許多工事都不得不擱置下來。但經過大半年的營建,原本沈哲子那不切實際的構想,卻已經有小半得到落實。原本繁榮但沒有條理的長幹裏,已經被規劃整齊的街坊所取代,民眾們也在分批逐次的遷入新居。
  都內博弈已是如此,都外的消息也陸續傳來。關於江州那裏的動態,無疑得到時人的關註,王舒陳兵鄱陽,而後又匆匆歸鎮。哪怕是不明內情的人看來,瑯琊王氏針對吳興沈氏的這壹次狙擊是徹底以失敗告終。
  趕在入冬前的最後壹次汛期,又有壹批南人攜帶著大量的資貨北上,都南小丹陽便成了更加名副其實的小余杭。諸多吳人的貨棧拔地而起,喧鬧的吳中俚語哪怕在都內都能聽到。進仕當學洛生詠,治家應曉吳人聲,這已經漸漸成為了當下壹個共識。
  褚翜接棒之後,沈哲子也就閑了下來。因為王導還沒有歸臺處理事務,也沒有表態要如何處置沈哲子的職位問題,於是沈哲子也就當放了壹個大假。
  這壹場亂事讓都中人心向背都有了壹個大的變化,公主府裏可謂每天都賓客盈門。沈哲子雖然不是什麽光明偉岸的人,但起碼的自覺還是有的,對面鄰居尚在掛喪舉哀,他這裏也實在不宜大宴賓客,夜夜笙歌。於是索性便離了城,入鄉避寒。
  都內的喧鬧卻並沒有因為沈哲子的離開而平息,首先是晉陵太守、留守京府的劉超被召回,以光祿大夫而錄尚書事,同時兼任瑯琊王師,代替辭官歸鄉的陸曄。但是蔡謨出任京府的動議卻流產,甚至就連五兵尚書都被人所取代,單任侍中。
  緊接著更重磅的消息則是丹陽尹褚翜出任中書監,與太保分掌中書。大尚書鐘雅轉任光祿勛,執掌禁中。
  沈哲子如今雖然已經抽身於外,但也能感受到這壹刀壹刀割下來王導的肉疼。原本豫州人家因為庾亮的去世而變成壹盤散沙,結果因為抓住這個機會,不只喪失的故土完全收回,而且還略有進益。
  因為王興之的意外身死,到現在這壹場鬧劇可以說是將要塵埃落定。沈哲子得了面子,褚翜等豫州人家得了裏子,而青徐人家則是表裏俱失,再也不復壹家獨大的局面。
  沈哲子心內雖然不乏感慨,但也不得不說這是時局發展必然要跨過去的壹個進步。每個人在時局中都有必須要扮演的角色,和不容推卻的責任,誠然王導等青徐僑門是首倡南渡,也是多賴他們的努力,江東這個局面沒有分崩離析。但可以說他們的歷史使命已經到此為止,已經從原本對時局的鞏固轉為局勢進步的阻礙。
  如今的江東,需要走的道路是南北通力合作,進望江北,以待變時。
  褚季野那裏給了沈哲子回話,他家並不反感與帝宗結親,但也並不強求,語氣中似乎是將此交付於緣分。
  對於褚季野這說法,沈哲子倒也能理解。褚氏這壹次可謂是大豐收,且不說褚翜縱身壹躍入了鳳凰池,就連褚季野也是在積極準備謀求壹個郡治。
  如此長足的進展,需要壹段時間來消化鞏固,短期內應該是沒有大的進望。而且與瑯琊王結親,也並不是政治上不可或缺的助力。總之就是,成則可喜,不成也不可惜。
  沈哲子也不是窮極無聊,熱衷於為人保媒拉纖,壹時敷衍罷了,得了褚季野的回信後便回應壹聲他這承諾壹直有效,轉頭則就拋在了腦後。
  都內贏了這壹場,沈哲子回想起來也是不乏後怕。這世上本來就沒有篤定必勝之戰,更何況兩家相比,沈氏的天然缺陷擺在那裏。如果這壹次被青徐人家鉗制住,雖不至於大敗虧輸,最起碼沈家在都內的諸多布置也會遭受重創,勢必會影響到未來壹兩年內沈哲子的北伐之想。
  但世上也沒有不戰自退的道理,人行到壹定地位,必要的姿態,必要的擔當,如果關鍵時刻拿不出來,那麽人心就散了,隊伍不好帶。
  當然這壹次也不能說是大競全功,因為褚翜的意外插手,讓這場角力提前結束。但這也未必不是好事,今次王導敗就敗在太想要壹個體面,想要遮醜。如果真的橫下心來,勝負難料。但話又說回來,假使王導真的不顧家醜,就算是勝了那也是殘勝,甚至於接受勝利果實的都未必是他王家,而是青徐其他門戶。
  事情既然已經過去,沈哲子也就不再多想,旋即烏江那裏又有好消息傳來。韓晃派人送來了壹批新進打制成的軍械,算是這大半年來努力成果的壹個展示。
  三尺長鋒,劍脊勻稱厚實,尖刃鋒芒銳利,陽光下展示,閃爍著精打百鍛的鋼紋,還有刃口處淬火之後讓人不寒而栗的寒芒。雖然算不上什麽絕世神兵,但沈哲子仍是愛不釋手,因為這種檔次的百鍛利刃,最起碼在明年上半年就可以達到量產的程度!
  如今的烏江封國裏,所聚已經有萬數人丁,當然這麽多人力不可能都算作沈哲子的封國之民,不過是因為庾懌在那裏,取壹個折中之法。這萬數人丁,其中過半都是完全脫產的冶鑄工匠,雖然在技法方面熟練與否尚有參差,但因為沈哲子壹開始采用的就是流水線的作業,效率要遠遠高於單壹工匠從頭到尾的操作。
  技藝方面尚是其次,最根本的還是冶鐵產量。如今烏江那裏已經積攢了三萬多斤鐵,單獨來看這個數字並不大,也匹配不上沈哲子的雄心。但要知道烏江是從無到有的建設,各種基建之外尚能保持這樣的產量,已經算是很不錯。
  當明年之後壹切步上正軌,產量將會有所飆升,十萬、二十萬乃至於三十萬斤的年產量,並非遙不可期。到了那時候,烏江將會成為江東名副其實的軍工大本營!
  在都外莊園居住幾日,陶侃的孫子陶弘登門前來拜訪。
  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